文明从“让”开始——“车让人、人守规”逐渐成为昭通市民的共识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2021年5月在利物浦舉辦的「實驗」音樂節,在疫情下很難想像的畫面 這個實驗發現,11個染疫的人當中,只有2位來自參加音樂節的民眾,其餘9位是在夜店派對中得到病毒,或許和這個結果有關,所以目前夜店還是維持暫停營業的狀態,但上周五(6月18日)起,我所在的萊斯特郡也舉辦了一場「大型領航活動」--容納10,000人的搖滾音樂節Download Festival。

《法新社》報導,歐盟與中國關係惡化之際,自2012年以來身為17+1一員的立陶宛,敦促其他歐盟成員國也離開這個合作機制。立陶宛外交部長林克維丘斯特別以繁體中文推文表示感謝,並「高度讚賞這種精誠團結(抗疫)的行動。

文明从“让”开始——“车让人、人守规”逐渐成为昭通市民的共识 

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在推特發文表示,儘管只是很小的動作,他很驕傲立陶宛能在對抗COVID-19的過程中聲援台灣人民。愛好自由的人們應該互相關照。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政府今(22)日表示,9月底前將捐贈2萬劑AZ疫苗給台灣,並稱「愛好自由的人們應該互相關照。」 立陶宛是個不到300萬人的小國家,國內累計有27萬人確診COVID-2019,並有4000多人死亡。《中央社》報導,去年4月,台灣援贈的10萬片醫療級口罩運抵立陶宛。

立陶宛國會5月20日也通過一項決議,譴責中國對新疆穆斯林少數族裔維吾爾人犯下「違反人道罪」和「種族滅絕」從「軟性封城」的大量網路訂單導致某些電商不及因應,出貨呈現完全癱瘓,或是冷凍物流在北部暫停運作、或訴求生鮮與短程限時外送服務大幅增加等。另一方面美國官員曾表示,華為受到限制後是新的競爭局面,這些裁決對美國在發展5G技術,對抗中國影響至關重要。

中方:堅決反對政治化操作 敦促瑞典當局糾正錯誤 今日華為發言人強調,雖然我們對結果感到失望,但尊重這一個判決。他說,判決並不是對我們案件的最終裁決,目前還正審查還未真正定案,華為將研議採取哪些法律措施來保護公司的權益。不過,如果瑞典方持續以政治目的,排除華為在瑞典的5G設備合作案,那愛立信在中國的市場,將會岌岌可危。《路透社》報導,日前瑞典安全服務機構(Swedens security service,SAPO)指出華為有資訊安全疑慮後,瑞典電信監管機關隨即禁止,瑞典電信公司向華為購買5G設備。

如今華為面對不斷纏訟的官司,中國發表憤怒的聲明,要求瑞典立即糾正禁止對華為的錯誤行為,並在本(6)月發出警告,不排除可能會對愛立信採取報復行動。今日瑞典法院聲明表示,瑞典的資訊安全極其重要,由於考慮到警察和軍隊單位將受影響,為了全面保護瑞典,以及防範可能面臨的國家威脅,才做出如此判決。

文明从“让”开始——“车让人、人守规”逐渐成为昭通市民的共识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報導,消息人士指出,今年5月10日中國移動曾邀請瑞典愛立信參與5G設備測試,替瑞典公司提供了可以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而5G技術是下一代無線技術,它將成為各種未來科技的基石。另外,後進的對手三星電子亦來勢洶洶,早已簽約英國電信集團沃達丰,替未來進軍歐洲電信市場,供應5G網路設備,埋下伏筆。昨(23)日瑞典法院宣布,維持對華為銷售5G設備的禁令,導致華為(HUAWEI )在歐洲捲土重來的希望破滅,亦增加了未來中國對瑞典的報復可能性,而市場直指華為頭號競爭對手——瑞典公司愛立信(Ericsson)將成為首要目標。

如今美國政府、英國以及歐盟政府,正在考慮加大財政補助和其他措施,扶植國內5G設備製造商,試圖拆解這些年由中國華為、瑞典愛立信以及芬蘭諾基亞,這三個由老牌企業的束縛,搶食未來5G的商機。過去網路通信設備都由中國華為、瑞典愛立信以及芬蘭諾基亞(NOKIA),三方把持,不過受到各國開始對華為態度轉趨保守下,各國空出的5G設備市場,可望成為美國通訊電信商的一片新藍海。華為發言人說明,PTS至今都未能提供任何證據證明華為的設備存在技術安全問題,法院的文件中明白地指出,華為的設備或軟體不存在的技術漏洞。瑞典法院維持對華為的5G設備的禁令 根據研究公司DellOro Group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五年中,只有中國華為、瑞典愛立信和芬蘭諾基亞等,三家公司在無線通訊設備市場的收入佔比超過20%,之後再沒有其他競爭對手能持續突破10%

這種政府操控人體子宮與生命的政策令人發指。我甚至感受到生於這個「錯誤政策」中的我也是一個錯誤。

文明从“让”开始——“车让人、人守规”逐渐成为昭通市民的共识 

一胎化政策對也逐漸讓國家與社會感到了疼痛。最後她還是被強制注射了會導致死胎的物質。

在一胎化之外的世界,她反而被給予了出生的可能與機會。而當新月去世後,新月的父母便「沒有了指望」,因此擔心「冷漠的鄰居」,並「害怕受到傷害」。對於一胎化政策,作者引用了研究中國生育轉型現象的教授雷偉力的敘述,「就算在多個五千萬到一億人,差別也不大。我想起當我的母親生下我沒多久時,又懷上了我那未出世的弟弟或妹妹,但卻只能在知道了新生命的同時轉身走入醫院,躺在冰冷的醫院病床上與我那未出世的弟弟或妹妹還未能見面就要通過一劑針劑與他/她說再見的時候,我相信她也有馮建梅的萬念俱灰。去年冬天,我在旅社遇到來自中國縣城頭上有一個哥哥的雷婭。然後那些朋友就會一臉了然於心,甚至帶著一點點譏諷的味道說:「啊那你是中國人。

那種悲痛在國家政策面前只有無可奈何的服從。並且擔心「未來無人養老」。

一胎化政策是痛的,它讓父母在面對突入其來的風險時束手無策。直到我遇到了普立茲新聞獎得主身為馬來西亞的移民記者方鳳美所撰寫的《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我終於為這一迷思找到了解釋。

我們為此而生存和奮鬥」。」說完,她打開了一顆包著紫色糖紙的巧克力糖,塞進嘴裡,結束了這次談話。

」 若孩子帶來的僅僅只是安全感與精神慰藉,那為何作者的父母在生了五個女兒之後,仍然沒有感覺到慰藉?父母生育孩子時,真的僅僅只是為了安全感與精神慰藉嗎?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作者採訪了在地震中喪失了女兒新月的父親朱建明,女兒的死讓他們覺得很失敗,因為他/她們「不僅要承擔喪女之痛並擔心晚年的經濟保障,新月的死還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社會的失敗者,也因此感到不安」。這「一場慘痛的悲劇,導致了一個無法喘息,了無生氣的社會」。在一個深夜我們促膝長談。它讓家人不得不面臨失去孩子的風險。

中國——這一管理與規訓著人口子宮的國家,迫使婦女強制節育與強制墮胎的一胎化政策也因此被千夫所指。我們不能說一胎化政策不痛。

若有多個孩子,一個孩子即使遭遇不測,起碼還有其他孩子能夠成為父母失去子女的慰藉,以及別人眼中有子女的父母不至於被他人說三道四。於是在前幾周,三孩政策出現。

然而還是非常不幸的是,在她懷孕七個月的時候被計生官員抓到,「用枕頭高罩住頭,強行把她拖進醫院」。從國家整體出生率看,獨生確實是中國政府的激進策略,它已經在人口不足的危機上產生了問題。

獨生子女政策已經看到了自己的局限,並不得不繼續承受這一政策所帶來的生育率的下降。她眼神看著我良久,發出感慨:「我好羨慕你們這種獨生子女,你們不會被忽視」,她停頓了下,眼睛泛紅,「你們有所有的愛了。而之所以會「感到不安」的原因除了女兒的離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朱太太認為「鄰居會認為他們是寄生蟲,會依賴別人,因為現在沒孩子可以指望了」。為什麼「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人看我會是如此不同的兩種態度?難道只是因為它們是兩個世界嗎?為什麼我的 「西方」朋友都認為我是中國獨生子女政策下「可憐的獨生女」,我的「東方」朋友卻羨慕我是這個政策下獲得所有愛的「受益者」?為什麼?我百思不得其解。

多一個孩子為部分家庭帶來的安全感和精神慰藉,都是更高的人均GDP無法取代的。最後她的身邊「躺著她七個月大、幾乎已經完全成型的胎兒屍體」。

新月的頭上其實還有一個智障哥哥,當新月的智障哥哥在地震前幾年身亡後,新月則成為了父母全部的希望。」中國確實只能有一個孩子。

我從他/她們的眼神中讀到了一種沒有兄弟姐妹的可憐與悲涼,也似乎讀到了那種身為獨生子女的悲傷。與上一代人相比,我們沒有獨立自主的未來,而是只能重新走上父母沒走完的路。

相关推荐